“潺潺河水皆是路,出村入乡一把桨”,生态改造工程将保留南庄原生态的村落和民俗文化。
陶都南庄镇转型升级调查:坚决转移污染企业打造生态城,注重配套措施系统跟进
“双转移”不单纯是“搬家”
2006年底2007年初。“中国建陶第一镇”———佛山禅城区南庄镇的陶瓷企业乃至整个南庄镇开始经历一场蝶变的华丽再生。
2006年底着手准备“转移”企业,2008年转移工作全面启动,至2009年底75家陶瓷企业关停了62家,留下13家也均升级完成。三年的时间,“南庄的农业工人减少了,但搭公交车上班的白领多了;工厂搬走了,但利润空间扩大了。”
昔日南庄“中国建陶第一镇”的糟糕环境让企业望而却步
上个世纪80年代起,南庄开始了工业化征程。由于陶瓷业的兴盛,南庄很快获得“中国建陶第一镇”称号。
但烦恼随之而来。陶瓷发展起来了,天空却变得灰蒙蒙。糟糕的环境让一些企业望而却步。
南庄镇委书记张辉明回想起2006年刚到任时的一次招商经历。原本一个颇具实力的投资企业已有意入驻南庄,但亲自来南庄考察后抛下一句,“以后,再不要带我来这个地方”。正是这句话击痛了张辉明。“南庄基本上是公务员不住,外商不来。转型已势在必行。”
按南庄镇镇委委员何永庆的说法,“南庄窑炉小,地方也不够,陶瓷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让能源和环境空间开始呈现难以为继的局面。”
转型之路坚决“转移”污染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打造生态城
最初,“双转移”的推进刺痛着每个人的神经。
“撤厂?别说村民,我这都通不过!”三年前,罗南村党委书记关润尧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关润尧的心情可以理解。1988年,南庄第一家建筑陶瓷厂———罗南建材厂就是由罗南村与东村合资投建的。此后一家家陶瓷厂开始在南庄拔地而起。“陶瓷厂不仅是村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村民的‘饭碗’。有的好不容易打响了品牌,打开了全国市场。突然要撤厂?村民的就业、养老怎么办?”
最困难的时候在2006年底、2007年初。当撤厂行动陆续开始推进时,有家著名的陶瓷企业想让张辉明放宽一些,“给多两年好不好?”张辉明态度坚决,“晚走、不撤就等于害了你!”
2007年下半年,佛山即出台《关于加快陶瓷产业优化提升的决定》,这更加坚定了南庄的决心。
关润尧起先坚决反对撤厂,后来带队第一个拆迁厂房。
工厂搬走后的第一年,罗南村一年损失六七千万元的收入。关润尧体重一下掉了7斤,反复思考罗南的出路。不过,关润尧的斤两没白掉。
自罗南村始,南庄的陶瓷产业随着“双转移”的推进开始全面“瘦身”。南庄镇原有陶瓷企业75家,产业结构调整后只留下13家。调整前2006年陶瓷产业产值8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168亿元)的50%。调整后2009年陶瓷产业产值118.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75.54亿元)的42.8%。
更重要的是,南庄获得了最宝贵的资源———土地。腾出的土地,延伸了1.75公里的“黄金走廊”。在腾出的土地建新兴产业,如何避开专业市场的雷同?
关了陶瓷企业,南庄还能再发展什么?解决的方案,一是工厂出去,总部留下,打造“总部经济”。而投资环境的改善又吸引了不少新兴产业落户,促使产业从单一向立体多层次转变。还有,就是建南庄生态休闲区。关润尧对记者说,“建环保商城,南庄在全国独一无二。”
看着腾笼后“换”来的新兴产业,最初坚决反对撤厂的关润尧感叹,“升级了才有好日子。”
挺过阵痛转型是系统的社会管理工作,需要配套措施跟进
转型升级后,村民的就业怎么办?如何保障村里群众的利益?
陶瓷厂的大量搬迁形成产业空洞,以及约2.5万工人的安置和大量资产的清理问题。所以张辉明认为,“转型不单纯是搬家,更是一个系统的社会管理工作”。这其中包括厂房、土地的统计整理,金融部门、司法程序的跟进,还有后续医疗卫生、教育、社保等设施的配套。
从村里群众的利益方面来讲,主要以土地租赁和提供就业的形式补偿。工厂撤走后,村民平均每人每年土地补偿可得5000—10000元。此外,南庄生态休闲区建成后,也将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以罗南村为例,2009年人均分配为7899元/人,相比2006年的4433元/人,增长了117%。
“阵痛”过去。现在,南庄终于看到了久违的蓝天。环境再造后,2008年底对南庄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比2006年下降了66%。“双转移”后的南庄,经济氛围和社会治安都好了许多,在外读书的年轻人,愿意回来的也渐渐多了。
记者手记
“水乡”的自我救赎
南庄历史上以“桑基鱼塘”著称,然而近20多年来,由于当地发展陶瓷经济给南庄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南庄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南庄镇委书记张辉明书记说,“是因为我们的生存空间受限制了,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时候。南庄人的生存环境差,群众有意见。”
2009年6月,位于禅城区中轴线季华西路,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南庄生态休闲区正式破土动工。建南庄生态改造工程的建设,既是佛山产业调整的产物,也是禅城区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规划发展纲要》要求布局的项目。
张辉明2007年在省党校学习时,听到台上一讲到污染就提南庄,“脸上火辣辣的。”说起生态区的建设,他对记者说,“我们就是要摘掉污染的帽子。”
现在南庄恶劣的生存环境已渐渐成为过去,清洁生产的应用,使得陶瓷产业结构越调越强。如今这片灰色高温的热土正在向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城转变。政府投入17亿元进行生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建好了生态区周边的道路,正在围中心湖建设省六号绿道和慢行系统。
■对话
南庄镇委书记张辉明:
“晚关几年,陶瓷企业就转不了了”
南方日报:南庄的转型升级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张辉明:南庄的转型升级经历了一个从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从压力来讲,南庄陶瓷企业高度集中,又地处佛山市中心城区,转型升级首当其冲。但反过来说,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又是我们开展产业调整的强大保障,这是动力。从企业来说,一开始是被动转型,企业本身的需求受土地资源、交通成本制约,必须向外布局。晚转不如早转,南庄建设城市化、战略新兴产业和宜居城市,不转型就没机会了。后来由于先转移出去的企业发觉转移后空间更大、企业效益提升了,尝到了转移所带来的好处,企业就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南方日报:南庄在把原来的产业转移出去时有没有犹豫过?最后是怎么下的决心?
张辉明:南庄很多村的集体经济主要靠陶瓷企业的租金收入作为主要来源,靠陶瓷企业及相关配套的产业来吸纳、消化当地村民的就业。但产业转型的关键不是在于转不转,而是在于如何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没有犹豫了,而是将全部精力放在如何推动发展转型中去。
南方日报:听说南庄产业升级这几年关了62家企业,有人说你六亲不认。
张辉明:南庄的干部经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当时不少企业都来求情,现在这些企业才发现,如果当年晚关几年,已经转不了了,死路一条,现在他们都感谢我。
南方日报:动员珠三角街镇的企业转移有多难?
张辉明:双转移不是把企业简单地“搬家”,牵涉到一系列的社会管理工作。如果没有系统保障,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句空话。比如南庄在推进产业升级之初就成立了维稳小组,专门成立招商局,对土地整理做了大量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证农民增收。必须要让群众和企业家得到实惠,他们的思想才能转变过来。
南方日报:您认为,南庄模式的探索有几点可以总结?
张辉明:关于南庄近几年的摸索,我觉得应该是传统专业镇发展的一个缩影。就是传统专业镇如何通过转型升级,转变为现代化产业和生态的新城。一是抓真干,认准了方向就要一抓到底。二是明导向,政府应有明确的指导意见。我们是以产业高端化、城市化为目标引领产业和社会加快发展的。